28日,南昌市首個四分類智能垃圾屋在東湖區(qū)豫章街道聆江社區(qū)設立,居民從此告別露天垃圾桶,。
對老式露天垃圾桶而言,居民們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臟、臭,尤其是專門用于存放廚余垃圾的垃圾桶,高溫天氣很快腐爛發(fā)酵、招引蚊蠅。同時,露天垃圾桶還存在容量不足的問題,單個垃圾桶容量通常僅約200升,經常出現(xiàn)滿溢現(xiàn)象。
對此,東湖區(qū)提出了“零垃圾桶小區(qū)”的理念,采用新式智能垃圾分類屋逐步取代露天垃圾桶,并在豫章街道聆江社區(qū)開展了首處試點,讓居民過上“四不”式扔垃圾生活。新式智能垃圾屋共有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廚余垃圾、其他垃圾四個分類投放口,投放口全部密閉,通過感應器自動開關門,并有防夾手功能,居民隨扔隨走“不用管”。垃圾屋在密閉的同時內置吸附過濾除臭設備,不管是居民還是進入屋內收集垃圾的保潔員,都能處理垃圾“不聞臭”。屋內采用了大容量垃圾桶,可存放垃圾近2000升,相當于8到10個老式露天垃圾桶,極大地提升了存放量,滿溢問題“不用愁”。此外,垃圾屋還配備了音放、視頻功能,每天宣講垃圾分類知識,滾動播放垃圾分類標語,并會在午間、晚間休息時段自動停止播音,做到普及垃圾分類“不擾民”。
除本身優(yōu)秀的硬件指標外,東湖區(qū)城管局也高度注重垃圾分類屋的配套體系“軟建設”,每處試點小區(qū)都將配備至少一名督導員,及時清理、清洗垃圾分類屋。同時隨著垃圾分類屋數(shù)量的增多,維保企業(yè)還將設置修理點位,確保任何垃圾分類屋故障后一小時內得到維修,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一件“舒心事”。唐澍政 記者 萬珺 文/圖)